本期速览
【 1 】人民银行、交通运输部、银保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交通物流领域金融支持与服务的通知》
【 2 】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就《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 3 】人民银行: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等政策工具机制,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 4 】银保监会:发布2022年四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
【 5 】工信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 6 】广东省政数局:发布《广东省“数字政府2.0”建设落实“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工作若干措施》
【 7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黄奇帆:我国要保持制造业占实体经济的一定比重,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 8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积极推动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
【 9 】深圳大学新经济与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扬:新时期金融数字化转型的趋势
人民银行、交通运输部、银保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交通物流领域金融支持与服务的通知》
2月16日,人民银行、交通运输部、银保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交通物流领域金融支持与服务的通知》。《通知》强调,要从六个方面进一步做好交通物流领域金融支持与服务。一是金融机构等要加强组织保障、内部激励和产品创新,重点创新丰富符合交通物流行业需求特点的信贷产品,积极推广主动授信、随借随还贷款模式,鼓励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对客户群体精准画像,创新基于动态交易、资金往来等的线上信用贷款。二是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好发挥引导撬动作用。三是加强交通物流项目金融支持,助力交通强国建设。四是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融资支持作用。五是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降低信息收集成本。六是发挥“几家抬”合力,做好各项配套支持和服务。
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就《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2月18日,为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规则,推动银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中国银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修订工作,形成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修订的重点内容包括:一是构建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使资本监管与银行资产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相匹配,降低中小银行合规成本;二是全面修订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包括信用风险权重法和内部评级法、市场风险标准法和内模法以及操作风险标准法,提升资本计量的风险敏感性;三是要求银行制定有效的政策、流程、制度和措施,及时、充分地掌握客户风险变化,确保风险权重的适用性和审慎性;四是强化监督检查,优化压力测试的应用,用好用活第二支柱,进一步提升监管有效性;五是提高信息披露标准,引入70余张披露模板,要求银行详细披露风险相关定性和定量信息,增强市场的外部约束。下一步,银保监会将会同人民银行根据社会各界反馈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适时发布实施。
人民银行: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等政策工具机制,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近日,人民银行召开2023年金融市场工作会议,总结2022年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和信贷政策工作,安排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会议指出,开局之年要提高金融服务扩大国内需求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能力,支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重点要完善支持普惠小微、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政策工具机制,精准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支持;深入实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健全融资配套机制,推动普惠小微贷款稳定增长;拓展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第二支箭”)支持范围,推动金融机构增加民营企业信贷投放;加强农业强国金融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
银保监会:发布2022年四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
2月15日,银保监会发布2022年四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379.4万亿元,同比增长10.0%;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59.7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3.6万亿元,同比增速23.6%,金融服务持续增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3%,较上季末下降0.02个百分点,信贷资产质量总体稳定;2022年全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2.3万亿元,同比增长5.4%,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6.1万亿元,较上季末减少79亿元,资本充足率为15.17%,较上季末上升0.08个百分点,利润保持增长,风险抵补能力整体充足;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为147.41%,较上季末上升4.73个百分点,流动性水平保持稳健。
工信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2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在《求是》杂志撰文,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金壮龙从六个方面阐述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攻方向与建设目标。一是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重点加快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二是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标志性重大战略产品;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加快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三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着力补短板、锻长板,提升产业体系自主可控能力,保障极端情况下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围绕重点产业链深入推进“强链补链稳链”,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攻关,促进全产业链发展。四是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五是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重点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中小企业深度融入大企业供应链,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六是提升产业治理现代化水平,重点促进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高效协同。
广东省政数局:发布《广东省“数字政府2.0”建设落实“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工作若干措施》
2月15日,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发布了《广东省“数字政府2.0”建设落实“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工作若干措施》。《措施》推出七个方面重点工作措施:一是发挥数字政府平台优势,优化实体经济营商环境;二是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赋能实体经济提质增效,重点构建数据业务网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打造“粤经济”平台支撑各行业经济运行场景应用,依托“粤基座”平台实现算力资源精准高效配置,强化新技术运用培育数字产业新业态;三是释放数据要素活力,促进数据产业发展,全面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数据交易流通平台和机制,设立广东省数据运营管理机构,推动广州、深圳数据交易所完善体系建设,探索政企数据融合利用场景,打造数据要素发展集聚区;四是创新建设运营模式,培育数字政府产业生态;五是共建信创服务生态,推动信创产业高质量发展;六是创新数字安全产品和服务,推进数字政府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七是做好支撑保障,营造服务实体经济良好环境。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黄奇帆:我国要保持制造业占实体经济的一定比重,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2月19日,读懂广州高质量发展论坛开幕,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黄奇帆指出,制造业是工业的躯干、经济的基础、民生的保障,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因此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在2035年前不能低于25%。在制造业占GDP比重达峰并开始逐渐下降时,为保持工业发展的势头,务必加大研发投入,使创新能力成为工业制造业的第一动力。就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保持研发投入超过制造业产值的3%-4%、保持“0到1”基础研究创新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20%以上、保持制造业创新领先的独角兽企业占资本市场市值的30%以上,是制造强国的标志现象。新形势下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制胜新赛道。以中国超大规模单一市场加上全产业链制造业优势,只要有一点创新创意的“星星之火”,就可以“燎原之势”形成新的产业蓝海,反过来为技术应用、技术集成、技术迭代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积极推动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
2月15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李扬发表了文章《积极推动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其中指出,金融业的数字化发展,应被置于金融与科技不断融合、以推动金融不断创新对实体经济提供服务的方式和路径的历史进程中来认识。由于数字经济并不是对原有经济体系的补充和融合,而是对传统经济的变革和重塑,金融的数字化转型应被视为金融业的革命,会给金融发展带来又一次“创造性破坏”。就服务实体经济而论,由于数据将替代资本成为金融业核心资产,因此与此前的金融相比,数字化基础上的金融在逻辑和方式上都存在巨大差异,传统金融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功能(例如“融资中介”和“资金分配”)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逻辑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既可能带给金融机构新的发展机遇,也可能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在积极推动传统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要管理好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风险,积极应对所面临的新挑战。
深圳大学新经济与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扬:新时期金融数字化转型的趋势
近日,深圳大学新经济与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扬在《北大金融评论》发表文章,指出新时期金融数字化转型的七个趋势。一是传统金融由线上化迈向科技化。二是金融区块链将成为主要创新场景,比较确定的创新将集中在两个方向:跨链金融,比如供应链金融、跨境金融与“三农”金融;以及基础平台改造,比如基于区块链的支付清算体系、基于区块链的数据确权等。三是创新型监管将成普遍性趋势。四是智能风控将向纵深发展,未来几年,图计算技术大概率被引入智能风控之中,从单一金融行为数据走向跨行业多维异构数据,从单一时间切片的图数据走向基于时序的图数据;在此基础之上,叠加人工智能以作决策。五是新一代机器学习将取得关键性突破。六是监管科技与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创新将全面升级。七是普惠金融将探索新的实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