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产业数字金融观察 | 一周要闻(2022.6.1-6.7)

2022.06.07

【 1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 2 】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

【 3 】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受疫情影响困难行业企业等金融服务的通知》

【 4 】北京印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聚焦金融科技等场景开展“沙盒监管”试点

【 5 】广州市:目标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15%

【 6 】银保监会: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基本稳定

【 7 】中国银行业协会倡议:发展数字金融,持续创新服务模式

【 8 】巴曙松:银行保险机构应更好服务城市建设

【 9 】刘晓春: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困局与破局

【10】上海市政府批复组建上海数据集团有限公司

【11】上海数据交易所诞生中国首家产业链“数商”

【12】国际清算银行发布《数据治理系统设计》专题报告

【13】Gartner:2022年银行和投资服务行业三大热门技术趋势——生成式AI、自主系统和隐私增强计算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文章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文章指出,第一,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第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第三,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这既是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必然要求,也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不利影响的重要手段。第四,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国际合作,展现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第五,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

6月1日,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强调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坚持稳中求进,调整完善信贷政策和投资政策,积极支持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建设,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有保有压、分类施策,防止“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在保障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同时,渐进有序降低资产组合的碳强度,最终实现资产组合的碳中和。

《指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加强投融资流程管理,做好授信和投资尽职调查,加强授信和投资审批管理,通过完善合同条款督促客户加强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完善贷后和投后管理。鼓励银行保险机构提升绿色金融管理水平,采取差异化、便捷化的管理措施,优化对小微企业融资、线上融资等业务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指引》还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加强内控管理和信息披露,建立绿色金融考核评价体系,落实激励约束措施,完善尽职免责机制,确保绿色金融持续有效开展。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受疫情影响困难行业企业等金融服务的通知》

6月2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受疫情影响困难行业企业等金融服务的通知》,引导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加强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严重行业企业等的金融支持。《通知》包括十二个部分共42条,主要从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做好接续融资安排、适当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等方面,对进一步做好受疫情影响暂时遇困行业企业等的金融服务提出了工作要求。

《通知》提出要创新信贷服务模式。其中,一是增加信用贷款投放。银行机构要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涉企信用信息数据,增加对因疫情暂时遇困行业企业信用贷款的投放。二是优化发展供应链金融。鼓励银行机构优化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依法合规发展订单、存货、应收账款等抵质押融资业务,加强与核心企业的合作,加大对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三是创设专项纾困产品。鼓励银行机构针对受疫情影响的特定区域、特定客户,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创新专项纾困信贷产品,帮助企业解决流动资金紧张等问题。四是大力发展数字金融。银行保险机构要强化科技赋能,依法合规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开展流程和业务创新,积极发展线上金融,提高金融需求响应、审批、办理速度,为因疫情暂时遇困行业企业提供更加便捷多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北京印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聚焦金融科技等场景开展“沙盒监管”试点

近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北京市数字经济全产业链开放发展行动方案》。《方案》中提出:探索沙盒监管机制,聚焦金融科技、自动驾驶、数据交易等业务场景开展“沙盒监管”试点,明确沙盒的准入、测试、退出标准以及各方的风险防控责任和预警机制。探索建设互联网3.0示范区,搭建共性技术平台和产业基础设施,加大底层技术研发支持力度,推动与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探索包容审慎的新型监管模式。完善数据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和监测系统,形成敏感数据监测发现、数据异常流动分析、数据安全事件追溯处置等能力。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广州市:目标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15%

6月2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目标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45万元/人。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15%。广州将全力建设“一树五枝”现代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体系,“一树”代表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五枝”代表五大支柱产业,分别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和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高端装备;实施数字经济、产业链群、技术创新、主体壮大、湾区协同、三品战略、绿色低碳、营商环境“八大提质工程”。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银保监会: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基本稳定

6月2日,银保监会公布2022年一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在加力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信贷资产质量基本稳定。一季度末,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不良贷款余额2.9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653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9%,较上季末下降0.04个百分点。一季度末,商业银行正常贷款余额169.6万亿元,其中正常类贷款余额165.6万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4万亿元。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中国银行业协会倡议:发展数字金融,持续创新服务模式

6月6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关于主动加强金融服务 全面助力稳住经济的倡议书》,引导会员单位进一步加强对因疫情暂时遇困行业企业和相关群体的金融支持,确保有关金融纾困政策落地,更好地稳住经济大盘。《倡议书》指出,要发展数字金融,提升服务效率。应强化科技赋能提高业务办理时效,积极发展数字金融,提高金融需求响应、审批、办理速度。应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自身和外部涉企信用信息数据,发挥好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作用,持续创新信贷服务模式,拓展数字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巴曙松:银行保险机构应更好服务城市建设

日前,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巴曙松教授在《经济日报》上发表文章表示,商业银行与保险机构应分别回归间接融资和风险保障的业务本源,银行保险机构特别是中小城市银行要进一步明确战略定位。此外,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金融机构更需要回归主责主业,利用自身优势固本培元,更好地服务城市建设。

首先,商业银行与保险机构应分别回归间接融资和风险保障的业务本源;其次,银行保险机构特别是中小城市银行要进一步明确战略定位,做好对区域内各级城市经营主体的特色化金融服务;再次,在坚持自身合规稳健经营的基础上,银行保险机构应加快推进社保卡金融服务、适老化网点改造等,重构生活体验,优化服务流程,建设服务城市治理的优质本土金融机构;最后,银行保险机构要坚持自主创新理念,依托自身战略定位、客户定位和资源能力,以市场和客户为出发点推进数智化转型,强化数据治理,将其纳入城市治理的总体框架。依托本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推进绿色金融、生态金融等新业务开发,确保赋能行业创新取得实效。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刘晓春: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困局与破局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近期在《中国银行业》上撰文指出,当前,中小银行许多业务仍是手工操作、缺乏数据治理能力、技术架构陈旧且不完整、没有业务场景、缺少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人才等等。对此,刘晓春指出,中小银行一是在明确业务战略、客户战略基础上制定数字化转型策略;二是在深刻认识银行业务特点和技术长处与局限的基础上制定数字化转型策略;三是明确不同的外包性质,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确保“客户自主、业务自主、技术自主、数据自主、风控自主”;四是顶层设计,循序渐进,重点突破;五是在合作中突破规模效益瓶颈;六是努力提升业务能力和员工业务水平,打实数字化转型的业务基础。

对第三方科技公司而言,第一,要确立自己的服务定位;第二,认真学习银行业务和银行运行逻辑,理解银行的真实需求,和银行共同开发适合银行需求的数字科技产品;第三,提升自身技术研发能力,降低产品成本;第四,深刻理解监管逻辑和规则。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上海市政府批复组建上海数据集团有限公司

6月3日,上海市政府对外发布《同意组建上海数据集团有限公司的批复》。文件显示,今年5月23日,上海市政府同意上海市国资委组建上海数据集团有限公司,并要求其按照规定程序,依法办理注册登记等手续。据悉,成立上海数据集团,让数据在国有企业的掌控下进行合理、合规的治理、流动、交换、交易,主要是要做数据的侧供给改革,提高供应的数据质量,不仅为上海市大数据交易所,也为其他相关合作提供高质量的数据要素。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上海数据交易所诞生中国首家产业链“数商”

近日,上海数据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奇产业图谱”数据和知识服务产品,并开始对外交易服务,中国首家“产业链数据服务商”就此诞生。上奇自成立以来聚焦产业知识的数字化、模型化和服务化,研发出全球首款“产业知识计算引擎”,并基于该引擎推出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I软件、算法和平台。本次在上海数据交易所上线的“上奇产业图谱”服务,包括100余条产业链、5000万家企业、4000万条专利、200余万投资、100余万招标、20余万人才、10余万种产品,4000多个区域统计信息等40余类产业数据集。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国际清算银行发布《数据治理系统设计》专题报告

近日,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数据治理系统设计》专题报告。报告指出,过去二十年的技术发展导致数据可用性及其处理的爆炸式增长。消费者往往不知道他们生成数据所带来的效益,并发现很难在收集、处理和共享其数据方面主张自己的权利。报告提出了一个数据治理系统,通过要求服务提供商在使用数据之前获得同意,将控制权归还给生成数据的各方。该系统应该是开放的,授权同意也是可撤销的、细化的、可审计的,并且在安全的环境中提供通知。相关条件还包括目的和使用限制、数据最小化和保存限制。通过授权专门的数据基准使得对系统的信任和广泛采用得到加强。印度的“数据赋权保护架构”(Data Empowerment Protection Architecture,简称DEPA)经验表明,这种系统能够以低交易成本大规模运作。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Gartner:2022年银行和投资服务行业三大热门技术趋势——生成式AI、自主系统和隐私增强计算

Gartner日前发布了2022年银行和投资服务行业的三大热门技术趋势,分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式AI)、自主系统和隐私增强计算。这三项趋势将在未来两到三年内继续增长,推动金融服务机构的增长和转型。Gartner研究副总裁MoutusiSau表示:“虽然金融服务机构的首要事项是增长,但他们同样需要新的技术创新来管理风险、优化成本和提高效率。银行首席信息官可以通过生成式AI为追求收入增长的业务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而自主系统和隐私增强计算是能够为金融服务业务转型带来各种新选项的长期解决方案。”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 上海总部

    上海市浦东新区樱花路868号建工大唐国际A座25、20楼

  • 北京分公司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亿利生态广场1号楼806室

打开微信扫一扫进行分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