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产业数字金融观察 | 一周要闻(2022.8.10-8.16)

2022.08.16

【 1 】六部委: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研发面向中小企业场景创新的金融产品

【 2 】两部委:联合印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

【 3 】央行:发布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 4 】央行: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7%

【 5 】银保监会:上半年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4%

【 6 】银保监会:推动地方中小银行加快处置不良贷款,6省份将开展试点

【 7 】上海:支持开展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全面激活社会用数活力

【 8 】广东:将建首个“数字金融+高端制造创新示范基地”

【 9 】江苏:部署开展小微企业首贷扩面纾困助稳专项行动

【10】浙江湖州:发布全国首个区域性“碳中和”银行建设标准

【11】中银协高峰:银行业数字化转型需关注三大风险与方向

【12】中国信通院余晓晖:数字化转型是行业和企业的“必修课”


六部委: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研发面向中小企业场景创新的金融产品

近日,科技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研发面向中小企业场景创新的金融产品,为中小企业推动场景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市场化投资机构关注场景创新企业,培育一批“耐心”资本,为开展场景创新的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鼓励行业大企业在与科技企业联合开展场景创新过程中,为场景项目落地和成果推广提供供应链支持,优先将场景创新成果纳入供应链体系。

《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在制造、农业、物流、金融、商务、家居等重点行业深入挖掘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促进智能经济高端高效发展。其中,制造领域优先探索工业大脑、机器人协助制造、机器视觉工业检测、设备互联管理等智能场景;金融领域优先探索大数据金融风控、企业智能征信、智能反欺诈等智能场景。意见强调,以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动场景资源开放、提升场景创新能力为方向,强化主体培育、加大应用示范、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场景生态,加速人工智能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和产业培育,探索人工智能发展新模式新路径,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两部委:联合印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

8月15日,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3年)》,提出引导支持各类企业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并为其发展提供相应资源支持。《方案》提出,鼓励各类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基金支持企业创新创业,深入落实创业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创投企业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用好用足科技创新再贷款、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题债等政策工具,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作用。推广企业创新积分贷、仪器设备信用贷等新型科技金融产品,为10万家以上企业增信授信。推广科技项目研发保险、知识产权保险等新型科技保险产品。

引导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通知》明确,制定国家鼓励企业研发的重点领域指导目录,鼓励企业牵头组织实施,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企业加强硬科技创新。支持中央企业、民营科技领军企业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央行:发布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8月10日发布《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加大,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处于有统计以来低位。今年6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41%,同比下降0.52个百分点。报告指出,2010年以来,伴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和稳增长、调结构政策推动,我国信贷结构呈现出“制造业筑底企稳、普惠小微稳步提升、基建高位缓落、房地产冲高趋降”的变化特征,特别是2019年以来信贷结构明显改善。2022年6月末206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中,普惠小微、制造业、基建、房地产贷款大体占全部贷款余额的一成、一成、两成、两成半,近年来金融不断加大对普惠小微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谈及下一步政策思路,报告指出,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主动应对,提振信心,搞好跨周期调节,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更高质量的支持。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央行: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7%

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统计,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561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4088亿元。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34.9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05.5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对此,专家分析,根据央行发布的数据,目前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对实体经济的资金供应保持了合理的增长速度;二是企业融资成本持续下降而且处在历史低位;三是中长期贷款持续增长,支持了扩大有效投资。专家表示,随着各项稳增长一揽子政策落地实施,未来信贷结构有望呈现积极改善迹象,继续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银保监会:上半年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4%

日前,银保监会发布消息,截至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民营企业贷款余额58.2万亿元,同比增长11.4%;有贷款余额民营企业户数8347万户,同比增长11.4%;上半年新发放的企业类贷款中,民营企业贷款比重53.5%,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年化利率4.74%,同比下降0.57个百分点。银保监会表示,下一步将引导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完善服务民营企业体制机制,有针对性地推进纾困政策落实落细,推动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持续提升民营企业金融服务质效。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银保监会:推动地方中小银行加快处置不良贷款,6省份将开展试点

8月12日,银保监会举行通气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推动中小银行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提高风险抵御能力,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银保监会会同财政部、人民银行认真研究相关支持政策,初步考虑选择6个省份开展支持地方中小银行加快处置不良贷款的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将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积极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压实中小银行主体责任,做实资产质量分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进一步加大不良处置力度。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上海:支持开展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全面激活社会用数活力

为加快落实《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上海市数据条例》等国家和上海市有关部署,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近日印发《2022年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重点工作安排》。

《安排》提出,以全面畅通公共数据开放渠道、全面激活社会用数活力、全面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为目标,推动公共数据开放机制巩固深化,制定公共数据开放细则,优化完善清单开放、分级分类、协议开放等工作机制。开放服务质量有效提升,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开放数据治理机制,公共数据及时更新率达90%以上,新增建设100个高质量数据集,建立样本开放数据集1000个。开放渠道安全有序,建立需求征集与场景规划互通渠道,平均公共数据开放申请受理时间不超过5个工作日。融合应用创新成效显著,持续深化大数据普惠金融2.0,加快推进公共数据开放与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和推广,新增建设10个试点项目。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广东:将建首个“数字金融+高端制造创新示范基地”

近日,广东金融高新区提出建设广东省首个“数字金融+高端制造创新示范基地”新战略。广东金融高新区管委会主任、佛山市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表示,广东金融高新区将力争十年内实现资产管理规模突破1万亿、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突破1万亿、有色金属现货交易总额突破1万亿、广东省中小融资平台融资额突破1万亿、创投小镇基金规模突破1万亿的“五个1万亿”目标,着力打造成创新引领示范、金科产融合典范、应用发展规范的金融科技创新高地。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江苏:部署开展小微企业首贷扩面纾困助稳专项行动

近日,江苏银保监局联合江苏省税务局、省市场监管局、省商务厅印发《关于开展小微企业首贷扩面纾困助稳专项行动的通知》,自2022年8月起组织江苏省银行业开展专项融资对接行动,引导银行进一步下沉服务重心、升级金融服务、拓展惠企覆盖面。

《通知》明确,专项对接行动以全省纳税信用评级今年新上调至M级以上小微企业无贷户、2019-2021年“百行进万企”、“小微企业首贷扩面”系列活动中未成功获得融资支持的企业为基础,增加部分个体工商户,力争年内走访对接市场主体超50万户。重点向制造业、服务业、外贸等领域倾斜金融资源,积极满足住宿餐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零售等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主体的合理信贷需求。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浙江湖州:发布全国首个区域性“碳中和”银行建设标准

近日,浙江省湖州市发布《“碳中和”银行机构建设与管理规范》地方标准,为当地银行机构稳步推进自身运营碳中和及金融资产组合碳中和提供了清晰路径和科学指引,成为银行机构提高气候环境风险管理能力、树立负责任的银行形象的标准范式。

该标准明确了“碳中和”银行建设的相关术语和定义。从银行机构的自身运营和金融资产组合两个维度,规定其碳盘查、碳减排、碳抵消、核实验证等方面的建设要求。同时,结合湖州市银行机构碳中和工作的实际情况,在组织管理、制度管理、信息化管理、风控管理、流程管理、评价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可执行的管理规范和要求,为银行机构开展碳中和试点建设提供可行路径和技术指导。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中银协高峰:银行业数字化转型需关注三大风险与方向

8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2022数字化转型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信息官高峰指出,监管部门正密切关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风险,尤其是业务战略风险、模型算法风险、数据安全风险。

关于业务战略风险,高峰认为,数字化转型最常见的风险就是转向以往不熟悉的高风险业务,而自身不具备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关于模型算法风险,银保监会推动大型银行加快向中小银行输出风控工具和技术,支持不同规模、禀赋的机构建立与经营特点相匹配、与风险管理能力相适应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关于数据安全风险,随着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监管部门将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对于如何定义银行数字化转型成功?高峰认为,客户极致体验、产业数字金融、价值体系重构将成为重点方向和领域。首先,在打造极致客户体验上,一方面需要加强数据治理基础建设,打通数据并共享数据;另一方面,数字化运营是数字化转型进阶的关键。其次,产业数字金融,这是当前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方向,也是银行数字化转型新动能。产业数字化是指在新一代数字技术支撑和引领下,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价值释放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主线,对垂直产业的产业链和内部的价值链进行重塑和改造的过程。最后,关于价值体系重构,银行业需要建立一套统一认识、权威性的价值展现和评价模型,统一利益相关方对数字化价值认知和目标认知。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中国信通院余晓晖:数字化转型是行业和企业的“必修课”

8月10日,在“2022数字化转型发展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在致辞中表示,数字化转型本质是利用数字技术变革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产业组织方式的系统转型过程,体现为业务转型、运营转型和组织变革的一系列组合,通过变革创新范式、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方式带来新价值增长、效率提升和敏捷性,进而带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余晓晖认为,近年来,各个行业和企业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探索,形成了卓有成效的经验和路径。预计未来几年,数字化转型模式与价值将更为清晰,带来多方面的提升变革。他从六大方面进行了详细阐释,一是生产方式向高效、精准、智能、柔性、协同转变;二是业务形态由传统产品向智能产品+智能服务转变;三是产业组织方式由基于供应链、价值链向网络化、平台化组织转变;四是商业模式由直接售卖产品/服务向成果经济转变;五是创新范式向数据、人工智能驱动的创新范式转变;六是技术架构向平台化、分布式、高敏捷形态转变。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 上海总部

    上海市浦东新区樱花路868号建工大唐国际A座25、20楼

  • 北京分公司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亿利生态广场1号楼806室

打开微信扫一扫进行分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