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速览
【 1 】工信部:加快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等领域标准研制
【 2 】Gartner: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十大趋势
【 3 】信通院:智能体正从技术探索迈向场景深耕阶段
【 4 】国家数研院:企业主导构建可信数据空间
【 5 】微软CEO纳德拉:AI是第四次重大平台革命
【 6 】Linux基金会泽姆林:AI基础模型都将开源,竞争关键在应用层面
【 7 】“AI教父”辛顿:人类没有什么能力是AI不能复制的
【 8 】南开大学盛斌等: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企业全球价值链韧性
【 9 】腾讯研究院王强等:智能+的核心是认知变革
工信部:加快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等领域标准研制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强化数字化绿色化协同标准支撑,突破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供应链等精细化绿色管理应用标准,加快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等领域标准研制。
Gartner: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十大趋势
6月26日,Gartner发布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十大趋势,包括开放式GenAI模型、“自建”策略倾向、代理型AI、节俭型AI、工程化能力等。
信通院:智能体正从技术探索迈向场景深耕阶段
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近日联合华为发布了《智能体技术和应用研究报告(2025年)》,指出智能体(AI Agent)正从技术探索迈向场景深耕阶段,其应用边界持续向行业核心业务场景延伸。比如,在制造业领域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场景,已验证智能体的规模化价值。
国家数研院:企业主导构建可信数据空间
国家数据发展研究院近期发表文章《全球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规律、经验和借鉴》。文中指出,由企业主导、基于有共性的利益目标率先推动行业内部跨主体的数据资源交互,是打造可信数据空间生态的一般路径。要鼓励市场主体开展技术和模式创新,培育壮大数据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微软CEO纳德拉:AI是第四次重大平台革命
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日前在访谈中表示,AI是继客户端-服务器、互联网、移动云之后的第四次重大平台革命,其核心目标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创造社会盈余。AI的真正价值在于作为赋能工具、提升人类的生产力和创造力,而非拟人化的智能实体。
Linux基金会泽姆林:AI基础模型都将开源,竞争关键在应用层面
Linux基金会执行董事吉姆·泽姆林最近表示,AI开源与传统软件开源的区别在于需要共享数据、模型权重等多层次组件,而非仅仅是代码。AI基础模型终将全面开源,AI公司真正的竞争将转向应用层,包括用户体验、专业服务等。
“AI教父”辛顿:人类没有什么能力是AI不能复制的
“AI教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杰弗里·辛顿近日接受专访表示,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化,从能力角度来看,人类并没有什么是机器永远无法复制的。AI不仅仅是技术革命,更是深刻的伦理与社会变革。
南开大学盛斌等: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企业全球价值链韧性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盛斌、郝夏珍日前在《财贸经济》发表文章《制造业数字化能否提升企业全球价值链韧性——基于“稳链强链延链”视角》指出,制造业数字化会显著提升企业全球价值链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持续时间,同时,数字化还通过产业链关联对上下游行业产生“涟漪效应”,进而实现全产业链赋能、提升全球价值链韧性。
腾讯研究院王强等:智能+的核心是认知变革
腾讯研究院王强、白惠天近期发表文章《万字解读“智能+”:加什么,怎么加?》表示,“智能+”要拥抱范式革命,不是靠AI来打造新工具,而是用AI来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的新合作,实现认知边界的拓展。面对AI发展要有耐心,未来模型能力的不断升级,将给各行业提质增效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