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产业数字金融观察 | 一周要闻(2025.3.12-3.18)

2025.03.18

本期速览

【 1 】2024年我国数字产业完成业务收入35万亿元

【 2 】国家数据局:同意7个地方开展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

【 3 】广东:印发《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

【 4 】IDC:2025年“两会”对中国ICT市场的六大影响

【 5 】交通银行钱斌:人工智能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五大应用与三点展望


2024年我国数字产业完成业务收入35万亿元

3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数字产业完成业务收入35万亿元,同比增长5.5%,并呈现五大特征。一是产业集聚态势明显,广东、北京、上海、山东、四川、福建、安徽等十个省份对全国数字产业收入增长贡献率达99.5%。二是数字基础设施量质齐升。三是重点行业平稳运行。四是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产业生态体系持续完善。五是产业新动能持续增强,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保持较高投融资热度,为产业发展持续注入活力;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大模型商业化发展加速,人工智能在金融政务、生产制造等领域加快融合应用,助力企业提质增效。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国家数据局:同意7个地方开展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

近日,国家数据局函复同意天津市、河北省(雄安新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四川省等7个地方开展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下一步,各试验区将围绕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优化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突破关键核心数字技术、纵深推进数字化转型、推进适数化改革等5个方面重点任务开展针对性试点试验,着力探索数据要素赋能实体经济发展的可行路径。国家数据局将总结并宣传推广典型经验模式,推动条件成熟的按程序转化为全国性政策制度。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广东:印发《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部署了十二项重点任务。一是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培育优质企业,支持企业整合人工智能产业链、创新链资源,推动集聚发展,整体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三是打造应用场景,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在交通、金融、安全等领域广泛拓展应用。四是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依托重点产业集群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试点,对研发工业领域大模型和应用解决案例给予支持,推动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转型。五是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六是丰富数据要素供给,构建高质量人工智能数据集和语料库,形成一批高质量数据产品和服务。七是完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开源创新生态。八是引育高水平领军人才。九是加强产业投融资。十是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十一是打造高端交流平台。十二是建立包容审慎监管机制。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IDC:2025年“两会”对中国ICT市场的六大影响

3月12日,IDC发布报告,分析了2025年“两会”对中国ICT市场的六大影响。一是“人工智能+”行动将重塑所有产业,制造业通过智能生产与预测性维护实现效率革新,金融等提供个性化推荐与智能交互实现用户体验创新;随着国家首次在顶层政策文件中明确将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方向,大模型将推动SaaS等模式向智能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二是加速新一代智能终端增长。三是通过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互联体系,工业互联网成为保障供应链韧性的关键基础设施,同时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提供技术支撑。四是推动低碳与绿色ICT转型。五是促进数据变现与跨境流动。六是扩大高水平开放与ICT出海。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交通银行钱斌:人工智能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五大应用与三点展望

近日,交通银行副行长、首席信息官钱斌在《金融电子化》杂志发表文章《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助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文中指出,人工智能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中发挥五大作用。一是通过海量数据的学习与挖掘,提升风险识别前瞻性;二是根据复杂模型和丰富的数据特征,推动风险评估与计量精准化,提高授信决策的科学性;三是借助实时数据流处理能力,推动风险监测从“滞后反应”转变为“实时监测”;四是推动风险处置自动化,提升风险处置的响应速度;五是推动风险管理体系协同化。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在风险管理领域的发展有三大要点。一是发挥数据要素对风控的基础支撑作用,实现数字信用体系建设;二是促进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走向实践,推动价值转化;三是持续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及时应对新型风险问题。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 上海总部

    上海市浦东新区樱花路868号建工大唐国际A座20楼

  • 北京分公司

    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光华路众秀大厦3903

打开微信扫一扫进行分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