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产业数字金融观察 | 一周要闻(2023.11.22-11.28)

2023.11.28

本期速览

【 1 】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

【 2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发布《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

【 3 】国家数据局刘烈宏: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

【 4 】北京:印发《北京市关于贯彻落实<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的实施方案》

【 5 】银保传媒、腾讯:发布《2023金融业大模型应用报告》

【 6 】21世纪经济报道、腾讯:发布《迈入模型对抗时代——2023年商业银行风控趋势调研报告》

【 7 】中银协高峰:大模型在银行业落地应具备的三个条件和三大注意点

【 8 】南开大学陈雨露:数字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增长逻辑以及数实融合发展路径

【 9 】中国信通院余晓晖:升级“5G+工业互联网”,助力新型工业化发展


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

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全国工商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通知》提出七个方面25条措施。一是持续加大信贷资源投入,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明确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目标和重点,加大首贷、信用贷支持力度,积极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主动做好资金接续服务,切实抓好促发展和防风险。二是深化债券市场体系建设,畅通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渠道: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作用,加大对民营企业债券投资力度,探索发展高收益债券市场。三是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扩大优质民营企业股权融资规模:支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和并购重组,强化区域性股权市场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服务,发挥股权投资基金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作用。四是加大外汇便利化政策和服务供给,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提升经常项目收支便利化水平,完善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政策,优化跨境金融外汇特色服务。五是强化正向激励,提升金融机构服务民营经济的积极性:加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力度,强化财政奖补和保险保障,拓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渠道。六是优化融资配套政策,增强民营经济金融承载力:完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健全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完善票据市场信用约束机制,强化应收账款确权,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力度。七是强化组织实施保障。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发布《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意见》指出,到2025年,碳足迹核算和标识在生产、消费、贸易、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显著拓展;到2030年,碳标识得到企业和消费者的普遍认同。《意见》提出五大重点任务:一是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二是加强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三是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四是丰富产品碳足迹应用场景,重点鼓励龙头企业根据行业发展水平和企业自身实际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制度,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强碳足迹管理,推动供应链整体绿色低碳转型,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将碳足迹核算结果作为绿色金融产品的重要采信依据;五是推动碳足迹国际衔接与互认。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国家数据局刘烈宏: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

11月23日和25日,国家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烈宏分别在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数据要素治理与市场化论坛以及2023全球数商大会上,就数据基础设施和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发表了演讲。

● 数据基础设施的四大类别及六大能力

数据基础设施是从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角度出发,在网络、算力等设施的支持下,面向社会提供一体化数据汇聚、处理、流通、应用、运营、安全保障服务的一类新型基础设施,是覆盖硬件、软件、开源协议、标准规范、机制设计等在内的有机整体。数据基础设施有四类:一是以5G、光纤、卫星互联网等为代表的网络设施,为数据提供高速泛在的连接能力;二是以通用、智能、超级算力为代表的算力设施,为数据提供高效敏捷的处理能力;三是以数据空间、区块链、高速数据网为代表的数据流通设施,打通数据共享流通堵点;四是以隐私计算、联邦学习等为代表的数据安全设施,保障数据的安全。从能力角度看,数据基础设施要支撑数据汇聚、处理、流通、应用、运营、安全保障全流程。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 发挥数据要素乘数作用,研究实施“数据要素×”行动

数据具有规模报酬递增、非竞争性、低成本复制的特点,作用于不同主体,与不同要素结合,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倍增效应,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协同”实现全局优化,提升产业运行效率,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以“复用”扩展生产可能性边界,释放数据新价值,拓展经济增长新空间;三是以“融合”推动量变产生质变,催生新应用、新业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下一步,国家数据局将围绕发挥数据要素乘数作用,与相关部门一道,研究实施“数据要素×”行动,从供需两端发力,在智能制造、商贸流通、交通物流、金融服务、医疗健康等若干重点领域,加强场景需求牵引,打通流通障碍、提升供给质量,推动数据要素与其他要素结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新治理。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北京:印发《北京市关于贯彻落实<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的实施方案》

近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五部门印发《北京市关于贯彻落实<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的实施方案》。《方案》指出,北京市要聚焦机械、电子、汽车等重点行业,形成一批产品可靠性高、市场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制造业企业。《方案》提出八项重点工作。一是实行质量与可靠性管理水平提升行动,重点加强企业质量与可靠性管理,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可靠性协同管理。二是实行可靠性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行动,重点建立制造业可靠性工程技术联合攻关机制,围绕重点行业需求开展可靠性工程技术研发,加大可靠性工程技术应用推广支持力度。三是实行“筑基”和“倍增”工程专项行动,重点实施基础产品可靠性“筑基”工程、整机装备与系统可靠性“倍增”工程,完善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协同创新工作机制。四是实施可靠性标准引领提升行动。五是实施计量和测试验证支撑行动。六是实施可靠性数字化提升行动,重点打造具有行业特色的可靠性数字化管理解决方案,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七是实施可靠性公共服务赋能行动。八是实施可靠性高层次人才培养行动。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银保传媒、腾讯:发布《2023金融业大模型应用报告》

近日,中国银保传媒和腾讯研究院联合发布《2023金融业大模型应用报告》。报告指出,大模型是未来金融的商业变革核心驱动之一,重点在三大方向:一是金融机构在服务客户方面的降本增效、场景变革和产品升级;二是用户获取金融服务入口的潜在迁移和变化;三是金融行业价值链条的重塑。但是,基于大模型的金融场景多在试验性探索和点状尝试,金融产业链尚未形成基于大模型的体系化应用共识和领先范式,尚未形成标准化的应用演进模式与明晰的场景ROI判断框架。大模型与金融行业结合,要注意三点。一是要以基础大模型为技术基座,通过行业大模型满足场景特定需求,推动大模型与行业应用融合,要以落地效能清晰界定场景使用模型,将大模型基于原生场景,以不同的基数路径优化或变革业务逻辑,以多种方式融入并带来功能升级和业态变革。二是金融业是大模型率先落地的垂直领域之一,大模型的应用将为金融业带来传统场景升级,其强大的生成能力和多模态信息处理能力会为银行等的金融业务带来迭代式场景变革。三是金融机构要从战略与文化、组织与人才、流程与机制、应用与平台、数据与技术五大能力出发,明晰大模型在企业长期落地的支撑保障核心要素。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21世纪经济报道、腾讯:发布《迈入模型对抗时代——2023年商业银行风控趋势调研报告》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腾讯安全、腾讯云发布《迈入模型对抗时代——2023年商业银行风控趋势调研报告》。报告指出,受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银行风控策略正在从高度依赖专家经验与历史数据的“策略对抗”,转向基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开展动态风控管理的“模型对抗”。推进“模型对抗”有两大痛点,即建模慢、样本少。要系统推进“模型对抗”,银行普遍认为应该采取三大措施,即加强基于行内数据的定制化风控模型研发;加快风控模型迭代步伐,缩小风控模型迭代周期;加强各类数据采集处理能力,进一步完善风控模型“定制化”与“模型对抗”能力。逾半数受访银行倾向引入“第三方技术”与“合作开发”破局,构建“模型对抗”风控策略,并特别看中第三方风控科技平台的辅助决策支持(分析加工数据形成产品,按次查询收费)、决策工具支持(提供处理风控流程的软件工具产品)以及专家服务等三大能力。80%以上的受访银行看好大模型落地风控场景,并认为大模型是风控体系转型升级的有效技术和工具。大模型具备的海量风控知识和高度模块化的AI能力,能让中小银行拥有和头部大行一个水平梯度的风控科技能力,甚至是抹平大行和中小行的科技差距。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中银协高峰:大模型在银行业落地应具备的三个条件和三大注意点

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信息官高峰在2023首席科技官思享会上发表主旨演讲认为,大模型在银行业落地应具备三个条件,即技术成熟度、政策支持、应用场景。银行业落地大模型要注意三点。一是当前大模型技术并不成熟,而金融行业是一个强监管、高安全的行业,建议先内部后外部,短期内不直接对客使用。二是注重大模型与小模型协同,不能忽视传统小模型的价值,基于大模型转换到金融场景中,会得到相比原先深度学习算法而言、创造性更好的小模型。三是借力知识图谱让大型语言模型更强,通过结合知识图谱,LLM(大语言模型)有望解决缺乏事实知识、幻觉和可解释性等诸多问题;而反过来LLM也能助益知识图谱,让其具备强大的文本和语言理解能力。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南开大学陈雨露:数字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增长逻辑以及数实融合发展路径

近日,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陈雨露在《经济研究》上发表文章《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理论探索》。文中指出,数字经济是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量,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考察:一是数字经济既有实体经济的成分,又有虚拟经济的成分;二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具有二重性,即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三是要辩证看待数字虚拟经济的作用,数字技术既可以赋能实体经济,又可以赋能虚拟经济。数字经济有两个新特征:一是数字经济催生新型投资和消费需求,拉动短期经济增长;二是数字经济促进效率提升,为长期经济增长赋予新动能。数字经济发展增长逻辑会有三个变化:一是数据要素作为新的投入品,自身能够带来经济增长;二是数字技术对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具有赋能作用,提高其边际产出;三是数字技术与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结合后的新型数字经济形态能够提高社会整体的全要素生产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主要有微观企业、中观产业和社会经济层面三个途径。其中,在中观产业层面,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涉及企业数字化转型、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以及培育转型支撑服务生态。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中国信通院余晓晖:升级“5G+工业互联网”,助力新型工业化发展

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在2023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做了题为《“5G+工业互联网”发展洞察》的主旨演讲。他指出,我国“5G+工业互联网”发展呈现出八大趋势,一是技术融合从“单向赋能”向“双向奔赴”升级,二是网络创新精简化和高端化并重,三是部署模式从“混合组网”向“独立专网”探索拓展,四是工控体系呈现新四化特性驱动网络架构升级,五是OT设备5G化向三种模式演进,六是融合应用方式从“单点示范”向“工厂集成”转变,七是区域发展从“企业局部突破”向“产业集群发展”演进,八是“5G+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加速融合。我国“5G+工业互联网”有三大重点展望发展方向:一是通过升级基础设施体系,提升互联互通能力;二是通过升级技术产业体系,提升融合创新能力;三是通过升级应用生态体系,提升赋能实体能力。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 上海总部

    上海市浦东新区樱花路868号建工大唐国际A座25、20楼

  • 北京分公司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亿利生态广场1号楼806室

打开微信扫一扫进行分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