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产业数字金融观察 | 一周要闻(2023.4.26-5.10)

2023.05.10

本期速览

【 1 】中共中央政治局: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统筹做好中小银行等机构改革化险工作

【 2 】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

【 3 】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23年加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的通知》

【 4 】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李兴锋: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数字化转型标杆应用、模范机构和示范区域

【 5 】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召开,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 6 】浙江:召开全省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大会

【 7 】山东:印发《山东省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 8 】中银协研究部侯伟凤、李健:从七个方面深化“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


中共中央政治局: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统筹做好中小银行等机构改革化险工作

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指出,要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逆势而上,在短板领域加快突破,也要顺势而为,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尤其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要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统筹做好中小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改革化险工作。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

4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报告指出,2023年一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25.45万亿元,同比增长11.8%。有五大投向数据值得关注。一是企事业单位贷款稳步增长,中长期贷款增速提升较多。本外币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148.38万亿元,同比增长14.3%,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92.93万亿元,同比增长17.4%;经营性贷款余额61.17万亿元,同比增长16%。二是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持续提升。本外币工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8.95万亿元,同比增长31.7%;本外币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余额34.85万亿元,同比增长15.2%。三是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季度增量创新高。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35.19万亿元,同比增长23.6%,其中,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6.16万亿元,同比增长26%。四是绿色贷款保持高速增长。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4.99万亿元,同比增长38.3%。五是贷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力度较大。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315.08万家,获贷率45.9%,比上年末高1.3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76万亿元,同比增长25.2%。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23年加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的通知》

4月27日,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2023年加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形成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2023年总体继续保持增量扩面态势,服务结构不断优化,重点领域服务精准度持续提升,推动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逐步降低。要从五个方面入手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一是加强服务对接,精准支持重点领域小微市场主体。重点加大市场主体走访和服务对接力度,支持困难行业恢复,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支持个体工商户纾困。二是优化供给结构,提升小微企业服务质量,重点优化小微企业信贷结构,完善小微企业服务定价机制,加大对小微企业续贷支持力度,落实落细监管评价要求。三是发掘服务优势,增强小微企业服务能力,重点提升大中型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内生动力,推动地方法人银行加大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发挥政策性资金服务小微企业优势。四是完善业务模式,拓展小微企业保险保障渠道。五是加强规范管理,搭建服务平台。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李兴锋: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数字化转型标杆应用、模范机构和示范区域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李兴锋在第二十一届中国金融发展论坛致辞中,针对如何推进金融科技新发展提出三点意见:一是全面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要以规划落地实施为抓手,提升工程为契机,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数字化转型标杆应用、模范机构和示范区域,以点带面激活数字化转型和经营动能,不断增加数字金融产品的供给,丰富金融市场层次;二是持续健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发挥新一代移动通信、物联网技术高通量低延时覆盖的优势,创新服务模式,降低边界成本,疏解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难点;三是推动多维数据高效融合应用,筑牢金融业科技风险防火墙,积极拓展数据要素在服务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应用场景,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数据动能。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召开,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4月27日,由国家网信办、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国务院国资委、福建省政府等共同主办的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顺利召开。国家网信办和中国信通院分别在峰会上发布了《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和《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

国家网信办: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

报告指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截至2022年底,我国开通5G基站231.2万个,5G用户达5.61亿户,全球占比超60%。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达18.45亿户,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首个实现“物超人”的国家。数据资源体系加快建设,2022年,我国数据产量达8.1ZB,同比增长22.7%,全球占比10.5%,位居世界第二。全国一体化政务数据共享枢纽发布数据资源1.5万类,累计支撑共享调用超过5000亿次。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22年,我国信息领域相关PCT国际专利申请近3.2万件,全球占比达3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33.5万件,同比增长17.5%。5G实现技术、产业、网络、应用领先,6G加快研发布局。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中国信通院:发布《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

报告提出四个核心观点。一是我国数字经济进一步实现量的合理增长。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数字经济占GDP比重相当于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41.5%。二是我国数字经济结构优化促进质的有效提升。2022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与产业数字化规模分别达到9.2万亿元和41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分别为18.3%和81.7%,数字经济的二八比例结构较为稳定,并逐步形成服务业和工业数字化共同驱动发展的格局。三是我国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提升。我国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为1.75,相较2012年提升了0.09,对国民经济生产效率提升起到支撑、拉动作用。四是我国数据生产要素价值进一步释放。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基础制度加快建设,数据要素市场建设进程加快,数据产业体系进一步健全,数据确权、定价、交易流通等市场化探索不断涌现。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浙江:召开全省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大会

4月26日,浙江召开全省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大会。会上提出,要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就是要做到“1358”。其中,“1”是指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强省目标;“3”是指往高攀升、向新进军、以融提效三大主攻方向;“5”是指产业能级、创新模式、数字赋能、数据价值、普惠共享五大跃升;“8”是指数字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数字产业竞争优势提升、“产业大脑+未来工厂”赋能、数字消费创新引领、新型基础设施强基、平台经济创新发展、数字生态活力激发等八大攻坚行动。在此基础上,会上公布了九大任务,分别是强化数字科技新突破、抢占数字产业新赛道、增添“数实”融合新动力、激活数据要素新价值、重塑平台经济新优势、做强数字贸易新业态、壮大企业主体新梯队、构建全域发展新格局、构建活力强秩序好的新生态。

会后,浙江省委、省政府迅速成立工作专班并制定出台《实施方案》,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厅、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分别制定8大攻坚行动子方案,11个市迅速行动,结合实际制定各地实施方案,构建起“1+8+11”省市一体的政策体系。

☛ 点击阅读大会相关资讯

☛ 点击阅读政策相关资讯

山东:印发《山东省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近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五部门印发《山东省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计划》指出,到2025年,省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优质企业培育规模、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未来产业发展水平、“山东制造”品牌影响力、质量管理和标准化体系建设水平等有新的突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九大行动:一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提升行动,重点强化产业基础技术攻关,推进制造业“卡脖子”技术精准攻坚,开发应用一批先进工艺技术,推进产业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提升行动;三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重点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组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计划,打造一批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四是优质企业培育提升行动,重点促进大中小企业融合融通;五是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行动,重点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健全制造业创新中心体系,建设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产学研精准对接活动,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推动惠企创新政策扎实落地;六是未来产业发展提升行动;七是“山东制造”品牌提升行动;八是质量管理建设提升行动;九是标准引领提升行动。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中银协研究部侯伟凤、李健:从七个方面深化“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

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研究部研究员侯伟凤、李健在《中国金融》杂志上发表文章《深化“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文中指出,商业银行在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时存在四个难点:一是信息闭塞下的服务难,二是客户特性下的风控难,三是标准欠缺下的信贷难,四是人才匮乏下的突破难。基于以上认识,商业银行应从七个方面入手深化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服务:一是优化授信评估体系,加快产品业务创新,要以投资思维看待企业,探索采用“远期共赢”利率定价机制;二是深化金融科技应用,提升信息获取能力,重点完善数据库建设,加快线上渠道建设、加强技术研发和数据挖掘;三是强化内部机构协同,打造陪伴服务模式,协同银行内部信贷部门、投行部门以及相关股权投资机构,为初创期企业提供以股权投资为主的服务,为成长期企业提供以信贷为主的服务,为成熟期企业提供上市服务;四是加强外部机构对接,构建金融服务生态,打造行业圈、资金圈、生态圈,进一步提升服务质效;五是升级风险管控手段,创新风险管理模式,重点建立基于未来现金流预测的授信额度测算模型,探索建立科技成果商业化评估体系,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打造适配性更强的贷后管理流程;六是强化研究队伍建设,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七是找准特色竞争优势,提升银行服务能力。

☛ 点击阅读相关资讯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 上海总部

    上海市浦东新区樱花路868号建工大唐国际A座25、20楼

  • 北京分公司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亿利生态广场1号楼806室

打开微信扫一扫进行分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