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从历史古建、楼堂馆所、高楼大厦到家居装潢,随处可见石材的身影。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已经逐步成为世界第一的石材贸易国、生产国、消费国,福建、广东、山东等省份均是我国石材重要生产加工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灌溉,石材产业链上的企业如何在金融服务的加持下解决融资难题,实现规范化、规模化发展,进而焕发新的生机?本文在剖析石材产业链的基础上,结合产业链特色探讨了相应解决方案。
1、“解剖”石材产业链
石材主要分为天然石材和人造石材两大类。天然石材是从天然矿石开采而来,包括花岗石、大理石、石灰石、砂岩等;人造石材则以不饱和聚酯树脂为粘结剂,结合天然石粉,在专业的技术方法下形成。通过不同的加工工艺处理后,石材主要用于建筑装饰、雕刻、家具等,其中,建筑装饰石材占据了石材消费市场80%以上的份额。
石材产业链由石材矿山企业、石材贸易企业、石材加工企业、石材装饰企业、设计公司和石材消费者(如房地产公司等)等共同构成,运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石材产业链流程示意图

● 信息流
“消费生产着生产”。消费者的工程项目对石材有需求,需求信息传递给设计公司,形成包括石材种类、板材尺寸和数量的设计方案;消费者再将这些信息传递给装饰企业,装饰企业估算板材需求量,并将该信息传递给贸易企业;贸易企业据此估算荒料需求量,将荒料需求信息传递给矿山企业;矿山企业进行开采;待原料运输回来后,贸易企业会将原料加工信息传递给加工企业。
● 物流
物流与信息流路径相反。物流的起始端是矿山企业。矿山开采得到原料,经过运输环节流向贸易企业,再交付给加工企业进行加工,然后将板材运输至施工工地,装饰企业安装养护完毕后,交付给最终的消费者。
● 商流
商流的发起端是消费者。消费者首先根据实际需求与设计公司签订合同,获得设计方案;之后与装饰企业签订装修工程合同;装饰企业再与加工企业签订委托加工石材合同;加工企业与贸易企业签订板材订单合同;贸易企业确定订单后,与矿山企业下达原料订单,从而形成了石材产业链的商流信息。
● 资金流
资金流伴随着商流出现,整条供应链的资金流源头是消费者,在此不再赘述。整体来看,资金流从下游企业向上游企业流动。
2、探寻石材产业链融资需求
在石材行业的采购、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中,根据产业链金融需求,我们主要关注采购和销售这两个环节。在采购环节,石材企业最大的资金积压主要是在生产原料和生产设备上,此外,在人工成本、水电费等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资金积压。在销售环节,石材产品销售以订单式承接工程为主,货款结算周期约为2到4个月,一般是预收客户20%-30%的预付款或保证金,企业开始进货加工(如有存货或矿山资源企业直接加工),需垫付资金购买石材原料或投入成本开采矿山。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三种类型的融资需求。
● 固定资产资金需求
石材行业属于资源性行业,需要厂房、开采设备、加工设备等多项固定资产投入,金额巨大,尤其在生产线升级迭代时,一般企业自有资金不足,通常需要借助外部资金。
● 原料采购资金需求
除了固定资产投资外,石材企业的大部分现金都投入在原料购买上,石材单位重量金额大、流动性慢、缺乏流动资金,一旦有新的项目,往往需要通过贷款来解决融资需求。
● 存货积压导致的流动资金需求
石材的原材料及其半成品、产成品占用了企业大量的资金,而通常这些存货无法成为担保品,这直接限制了企业的融资渠道。
从目前的实践来看,石材产业链相关的贷款主要为石材质押融资、石材贸易商互保联保融资及担保公司担保融资等,其中石材质押融资是主要业务模式。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和深入应用,金融机构对石材动产的管控能力极大增强。在第三方科技公司赋能下,金融机构还可以收集和分析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对资产进行全面数字化穿透,实现风险精准把控,提升产业链服务能力。比如通过物联网传感设备和智能监管系统,可以将货物的数量、重量、位置、状态等当前信息全部纳入监管,使贸易融资由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管理,由事后追踪变为事先防范,还解决了监管的时空异步问题。通过区块链可以及时更新数字仓单的货主信息,保证了货权的清晰可追溯,解决了重复质押难题。
3、金融服务新模式的思考
基于石材产业链特点,在数字技术赋能下,笔者认为以下几种金融服务方式是金融机构应当积极发展的着力点。
● 预付款融资
预付款融资可以看作是“未来库存融资”。基于预付款项,企业拥有提货权或者可以使用提货权进行交货、运输和在途存货。在货物抵达目的地时,融资企业又可以向银行申请把货物转化为库存融资,进而在融资上做到融会贯通。
ⅰ. 先票/款后货授信
户(买方)从银行取得信贷,并且在向其按一定比例预付定金之后,和矿山企业商讨按照合作协议和买卖合同完成发货事宜;在货物运输到目的地之后,在银行信贷担保上使用质押方式。对于石材贸易企业来说,可以有效缓和产品向客户流动性需求施加的压力。对于银行来说,则可以利用这一机会来开发石材上游链条的业务资源。
ⅱ. 担保提货(保兑仓)授信
保证交货前通过信用/付款方式交付产品的另一种方式是,在客户(买方)支付一定的保证金的前提下,银行提供全额付款或银行承兑汇票供客户从银行购买信用担保品。随后,客户分批将定金存入银行,然后银行通知卖方分批向客户发货。在客户看来,集体采购可以在价格上占有优势,而提前付款可以把价格风险降到最低。不仅如此,货物的交易全程卖方参与监督,监督费用也可以免去。对于卖方来说,可以实现大量的预收款,缓解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同时,锁定未来的销售可以提高销售回扣的确定性。对于银行而言,一方面,物流和卖方在监管上的共同参与,可以降低风险控制过程,规避掉卖方因为交货问题而出现的退款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挖掘上游公司业务资源。
ⅲ. 国内信用证模式
国内信用证项下的一系列付款,银行明文规定卖方在还款途径上必须优先信用证项下的预期付款,以解决买方的付款问题。在买方看来,产品可以使买卖双方交易的安全性有所增强:假如卖方在交货上不能按照规定期限,那么银行就不能支付,进而对买方利益进行维护。在买方付款未达到标准额时,银行为其无偿进行贷款打包,可以大大增加卖方在规定期限内交货的概率。此外,国内信用证是一种表外业务,可以改善买方的公司报表,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比率。
● 应收账款融资
石材行业下游客户范围宽广,既有因装修需求而采购石板材的零散个人,也有提供精装修以及装饰幕墙的房地产企业,还有建造火车站站台、路桥等的基建大国企。面对强势的下游大客户,货款账期的存在成为必然,部分石材公司大客户账期长达3到6个月。考虑到石材行业下游客户特点,银行可考虑推出保理池融资或者票据池融资。
ⅰ. 保理池融资
保理池融资,即把若干笔或一笔应收账款和不同的金额、期限及买受人全部向银行或保理商中迁徙,在银行或保理商对应收款进行累计的前提下,为其进行融资。它解决了传统保理产品买方多且分散、发票多金额小、应收账款账期短等痛点,既可以把碎片化的应收账款融资能力开发出来,还削弱了单一买方还款风险,使客户的授信风险降到最低。
保理池融资流程示意图

ⅱ. 票据池融资
产业链供应链融资中的商业票据主要分为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两种。票据池业务是金融机构提供给企业的融资服务和结算服务,涉及到信贷、收款和票据管理。各方递交上来的票据直接迁移到银行信贷资产池中,再授信给企业。它解决了不同商业票据到期日错配的问题,还可以大票换小票,不再因票面金额超过所需支付的货款金额而无法支付货款。
票据池融资流程示意图

总 结
聚均科技融合先进的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全场景数字科技手段,为金融机构产业金融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聚均科技积累了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根据各行业特点及产业链结构,因行制宜、因链制宜为金融机构提供定制化服务,赋能其为产业链发展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谭金华:《国内外石材产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2】童俊:《“十四五“石材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3】尹博:《银行产业链金融业务创新:基于石材行业的分析》
【4】欧阳剑:《泉州小型石材加工企业供应链融资研究》
【5】中国石材协会:《石材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