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产业数字金融观察 | 当银行业金融机构叩响绿色金融的“窄门”

2022.12.09

导读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热议的话题,作为《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的缔约国之一,我国政府已确定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绿色金融扶持政策,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驶入了“快车道”。银保监会今年6月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进一步对各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明确提出了绿色金融发展要求。随着顶层设计加快完善,以及产品基层实践日趋成熟,相信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将极为广阔。

1、绿色金融发展驶入“快车道”

2016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国际上首个由中央政府部门制定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体系,因而2016年被称为我国绿色金融元年。根据《指导意见》,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绿色金融主要包含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领域。现阶段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主要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为主,其他绿色金融产品较少。其中,绿色信贷主要以对公贷款的形式投向基建和能源类项目,参与机构以大中型银行为主;绿色债券发行人以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公用事业行业主体为主。受益于资产质量优异及其带来的较小的减值损失压力,绿色信贷综合收益高于传统对公信贷;且由于绿色信贷一般期限较长,有利于银行业深度培养绿色客户,建立长期业务联系、拓展综合业务收入。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机构贷款投向报告,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9.55万亿元,同比增长40.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9.6个百分点。

绿色贷款增速持续提升

图片来源:浙商证券  

2、探索路上的挑战

绿色金融业务在项目选择、风险评估和效果验证方面与传统金融业务差异性较大,比如金融机构很难确切掌握企业的环境责任履行情况。不过,随着数字科技应用的逐步深入,金融机构有能力追踪企业的数字足迹,获取企业行为特征、财务状况、社会网络等数据,有效降低其风险管理成本。浙江湖州市是首批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作为“年度最佳绿色金融区域银行”(《亚洲货币》评选),湖州银行利用金融科技开发绿色信贷管理系统,依托绿色信贷识别和环境风险管理两大模块,通过大数据抓取和智能识别,在有效降低绿色识别成本的同时提升了环境风险管理的时效性。可以预见,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发展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这一过程仍然面临着不少挑战。

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积极性较低

2022年上半年绿色信贷余额接近20万亿元,在整体信贷规模中占比非常低,不足10%。金融机构主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集中在三个“不对称“。

ⅰ. 信息不对称。企业绿色融资需求难以识别、环保信息获取渠道有限,银行难以及时获取完整、准确的企业环保信息,贷前审查和风险评估难度较高。

ⅱ. 风险不对称。绿色信贷项目大部分属于创新型项目,企业经营方面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同时,相较传统的生产经营活动,绿色项目建设周期更长,若在后期无法得到期限足够长的资金支持,存在由流动性风险演化为信用风险的可能。

ⅲ. 短期的低收益水平带来的收益和成本不对称。当前众多银行在监管要求和引导下开始布局绿色金融业务,但商业模式不成熟,客户积累不充分,新投放绿色信贷利率甚至低至与LPR基本持平。相比传统项目,绿色信贷的短期比价效应并不算高。尤其是中小银行目前在绿色信贷方面的参与能力与意愿均较低,其在绿色信贷的市占率低于在总贷款中的市占率。

不同机构绿色贷款占比图

图片出处:《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编写组
制图:聚量集团  

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尚未形成规模体系

从目前金融机构的实践来看,金融科技项目主要由金融机构发起,依靠其内部科技部门以及招募外部第三方科技企业参与实施。金融科技应用于绿色金融产业的案例创新虽然屡见不鲜,但更多的是金融机构基于各自现实需求和条件的自发性探索,尚未形成产业规模。

金融科技创新详细指标评价与实施标准尚待监管部门明确

目前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国家发改委等多部委已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并推进细则发布。但金融科技创新指标详细评价标准与实施细则还有待监管部门进一步明确与公布。此外,绿色金融数据统计与披露制度也有待完善。

绿色金融科技专业人才缺乏,人才培养和培训机制尚待完善

绿色金融科技是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的结合体,因此其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复合型的。相关专业人士既需要深刻理解绿色金融业务特点,又能够熟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科技手段。而从目前各家金融机构的日常实践来看,专业人才普遍匮乏,同时也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和日常培训机制。

3、科技赋能,多措并举

针对现阶段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业界和学界有过充分的探讨。笔者结合自身对于相关业务的研究,对下述参与方分别提出了建议。

之于监管方

首先,要建立跨部门绿色金融工作协调平台,尽快制定绿色金融科技政策指引。其次,要加强绿色金融体系数据标准化建设,提升绿色金融业务相关数据的披露质量。可考虑联合多个公共部门打造包含企业环境信息、排放信息和财务信息等的统一的公共信息平台,打通“数据孤岛”。第三,要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立人才梯队。

之于金融机构

当前市面上的绿色信贷多为顺应政府宏观方向的被动应对式产品,缺乏主动发展式金融产品,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也不多见。如果能充分应用金融科技赋能,那么绿色金融在考虑其明显更低的不良率后,风险调整后回报将显著高于一般对公信贷资产。商业银行应在产品创新上主动作为,围绕企业真实需求进行探索,构建丰富完善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某种程度上来讲,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反映了银行绿色金融的服务能力和前瞻性布局能力。

之于第三方科技企业

第三方科技企业的优势在于前沿技术能力,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多种数字技术对海量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可以准确地发现企业在不同场景、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绿色金融需求,为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产品的供给和创新提供数据支持;同时,还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提高风险管控能力,改善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流程,降低运营成本。

总 结

作为一家懂金融的科技公司,聚均科技融合先进的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全场景数字科技手段,助力金融机构实现对公业务的数字化转型,与金融机构共建数字生态,赋能其绿色金融业务的提质增效,进而提升经营效率、降低成本,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转型。

参考文献:
   【1】黄卓、王萍萍:《金融科技赋能绿色金融发展:机制、挑战与对策建议》
   【2】浙商证券:《“双碳”背景下的绿色金融——商业银行的担当与作为》
   【3】中泰证券:《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展望及对银行股投资的影响》
   【4】麦肯锡:《打造中国杰出银行》
   【5】汇丰银行:《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
   【6】武力超、陈若琪、陈曦、林澜:《绿色信贷对地区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城市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
   【7】《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编写组:《央行研究局:我国绿色贷款业务分析》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 上海总部

    上海市浦东新区樱花路868号建工大唐国际A座25、20楼

  • 北京分公司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亿利生态广场1号楼806室

打开微信扫一扫进行分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