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产业数字金融观察 | 当数字化基因注入银行信贷

2022.09.23

导读

信贷的历史源远流长,无论是《史记》记载“庶民农工商贾,率亦岁万息二千,百万之家则二十万”,还是《威尼斯商人》的故事,都表明民间借贷早已盛行。随着现代银行业的兴起,信贷也成为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业务之一。如今,在数字化浪潮中,银行的经营理念、组织架构、管理流程等各方面都在转型、重塑。那么,信贷业务流程在数字化转型中又有什么变化呢?

1、走近银行信贷业务

银行的传统商业模式,就是从储户手上吸收存款,向贷款申请人发放贷款,来赚取息差收入。经过多年发展,银行信贷业务已经从贷款人、贷款用途、担保方式、业务场景、归还方式等各项因素的组合中,诞生了成千上万的信贷业务品种。银行信贷流程就是银行如何经营、管理信贷业务的工作流程和业务模式。

银行信贷流程三阶段

银行信贷流程的升级发展是随着科技进步、市场变化、客群转变等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电子化阶段、信息化阶段和数字化阶段。

电子化阶段

这一阶段,银行运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地面网络、移动互联等技术,一方面,让信贷业务办理的工作渠道逐步从线下转为线上,由手工操作变成计算机录入、存储、调用和处理,减少了人为操作误差,提升了银行整体的工作效率和运营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基站信号的推广、智能手机的普及等,也让信贷业务服务渠道不断拓展。

如票据的开立和贴现业务,之前需要客户带好各种材料来到银行网点柜台,出具纸质票据(带水印和印章),由银行工作人员一一审核甄别,防止假票、变票。电子化后,客户只需要在网上银行发起票据开立或贴现申请即可,把相关信息扫描上传至系统,后台工作人员就可以直接进行审核,通过电子票据进行操作,杜绝假票、变票风险,无需人工验票了。

信息化阶段

在电子化基础上,进入了信息化阶段,随着数据中心和覆盖全国的网络系统等的进一步建立,银行信贷流程的业务模式逐步改变。之前,在贷前、贷中、贷后阶段,银行主要依赖员工的经验判断,审核客户提供的资料、评估其资信状况。过去银行一直说的是“看人”,即通过观察客户(个人或企业主)的言谈举止,来确认客户或经营者的品行、判断客户的资信状况,这对银行员工的工作经验乃至个人阅历都有很高的要求。信息化后,银行更多基于数据分析、模型计算的结果来评估客户的资信状况。如贷前尽调环节,通过关联关系排查、工商及司法数据的比对等来锁定目标客户,排除高风险客户;贷中审批阶段,通过评分卡模型、客户评级模型、额度测算模型,来较为准确地评估客户的资信状况;贷后管理阶段,通过财务数据分析、负面舆情分析来及时预警客户潜在风险,调整客户信贷政策。

在该阶段银行推出了许多信贷产品,如“税易贷”、“信用贷”等,通过模型运算结果,核定客户信贷额度并对其信贷行为进行管理,采用全流程线上申请,系统自动审批、自动放款,无需人工干预。不过,它们大都基于较为单一维度的数据分析、且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信贷风险难以全面把控。

数字化阶段

经过上述两个阶段的发展,银行信贷流程步入了数字化转型新阶段。银行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丰富的数字技术,不仅可以极大扩展信贷业务目标客群、拓宽信贷产品服务场景,更是对流程机制本身进行了重塑升级,变革了价值创造模式。

2、数字化重塑业务流程

数字化转型新阶段中,数据成为生产要素,驱动决策、创造价值。从过去对信贷客户特征信息笼统的甄别评估,到深入客户生产交易、生活消费等微观环境,进行细节化的全流程监控管理;从单维、少数、特征的数据分析和模型模拟,到多维、大量、广泛的大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信贷业务、尤其在对公业务中,其贷前、贷中和贷后流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ⅰ. 贷前尽调阶段,银行客户经理不再完全依赖企业提供的资料,而是可以通过大数据,快速、便捷地获取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如企业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市场占有率、利润率),所处行业状况(如行业市场容量、行业客群分布)等信息,提升企业尽调准确性,提高工作效率。

ⅱ. 贷中审批放款阶段,银行授信审批人员可以不单单依靠专家打分机制,而是基于模型分析预测、AI机器学习、自动化规则审批等技术,实现对于融资企业经营状况精准评价和授信额度的准确计算。

ⅲ. 贷后风险预警管理阶段,银行风险管理人员在实地走访、定期核验存货、房产等担保物之外,可以通过规则实时预警、物联网设备远程监控、可视化图表展现等技术,及时揭示融资企业风险状况,进行风险及时预警和处置管理。

信贷流程的数字化,对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有着巨大价值。不同产业、甚至同一产业内的不同细分行业中,企业生产、仓储、销售产生的数据都差异巨大,银行信贷关键风险点也各有侧重。比如农作物生产企业的产品数据与光伏发电企业的产品数据完全不一样;哪怕同样受天气影响,其产量预测模型也完全不同。数字化下的信贷流程,可以根据银行需求,选取和采集具有行业、企业、地域等多维度特殊性的风险指标数据,进行定制化的模型预测,准确评估客户资信情况,并进行风险管理。

3、构建“主体信用+交易信用” 更完备的风险评估体系

在信贷流程数字化转型的实现过程中,关键一步就是要构建起“主体信用+交易信用” 更完备的风险评估体系。

 “交易信用”基于全面、实时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数据,重点关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风险点。银行通过“主体信用+交易信用”更完备的风险评估体系,数字化升级风控流程,形成资产存续期的全流程、实时、动态追踪管理,加强产业链供应链整体风险管控,做到敢贷、愿贷、能贷、会贷。同时,银行可以突破信贷业务服务的客群、行业、地域等限制,拓展信贷业务服务场景和边界,服务产业链上所有企业。这也是银行信贷流程能够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内在动力。

事实上,数字化涉及战略理念、商业模式、经营模式、组织架构等各方面调整,是一项系统、全面、长期的工作,信贷业务数字化只是其中之一。今年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提出,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管理数字化,要“积极发展产业数字金融”。建设“主体信用+交易信用”更完备的风控体系,正是产业数字金融模式的核心做法。它通过帮助银行实现业务场景化、资产数字化、风控智能化、经营服务生态化,释放数据生产力,数字化重塑银行业务全流程,提升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机构价值。

 相较于实力雄厚的大型银行,中小银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如何结合银行自身业务特点、风险管控、合规管理等要求,积极发展产业数字金融,就需要依法依规与第三方科技公司等相关方合作,系统性、分阶段、安全合规地推进高质量数字化转型,共同构建安全高效、合作共赢金融服务生态。

总 结

作为产业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商,聚均科技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OCR等丰富的数字技术手段,构建智能风控平台,基于不同产业链特点挖掘、分析数据信息,与金融机构原有风控平台对接,助力金融机构形成“交易信用+主体信用”相结合的风控管理体系,帮助金融机构实现更及时、高效、全面的风险管控,助力金融机构业务发展,服务其高质量数字化转型。

参考文献:
   【1】《中国金融》专题:《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
   【2】苏宁金融研究院:《银行数字化转型,无尽的前沿》
   【3】新浪财经、苏宁金融研究院:《中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
   【4】范一飞:《谱写新时代金融信息化发展新篇章》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 上海总部

    上海市浦东新区樱花路868号建工大唐国际A座25、20楼

  • 北京分公司

    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亿利生态广场1号楼806室

打开微信扫一扫进行分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