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速览
【 1 】国家数据局:我国算力规模全球第二,AI专利数占全球六成
【 2 】谷歌发布轻量级模型Gemma 3 270M
【 3 】百度发布全球首个全端通用智能体GenFlow 2.0
【 4 】欧盟通用AI规则正式落地实施
【 5 】英伟达:小模型可能才是Agent的未来
【 6 】IDC:AI公有云服务全面向生成式AI演进
【 7 】易观分析:“综合+垂直”智算云平台将协同发展
【 8 】中国信通院魏凯等:数据贫瘠制约AI原生发展
【 9 】英特尔李映:云边端协同成为未来AI创新应用主流架构
国家数据局:我国算力规模全球第二,AI专利数占全球六成
8月14日,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实现长足发展,算力总规模位于全球第二;数字技术创新实现新突破,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数字经济发展动能更加强劲,数字化改造覆盖超过80%的制造业行业大类。
谷歌发布轻量级模型Gemma 3 270M
8月14日,谷歌发布轻量级模型Gemma 3 270M,专为特定任务的微调而设计,具备强大的指令跟踪和文本结构化能力。该模型大小仅241MB,极致节能,使复杂的AI功能更容易应用于设备端和研究应用。
百度发布全球首个全端通用智能体GenFlow 2.0
8月18日,百度发布全球首个全端通用智能体GenFlow 2.0。它采用百度自研Multi-Agent基础架构,可自主识别简单对话与任务,3分钟内并行完成5项以上复杂任务,生成速度超主流同类产品10倍。
欧盟通用AI规则正式落地实施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关于通用人工智能(GPAI)模型的规则于8月开始实施,旨在提高人工智能市场的透明度、安全性与问责性。专家认为,欧盟构建了一种基于风险的分层规制体系,并通过制定行为守则等细化合规指引,这种探索我国借鉴。
英伟达:小模型可能才是Agent的未来
英伟达最新研究表明,小模型在Agent任务中优于大模型,能够通过针对GPU资源优化和任务定制部署两大方面实现“四两拨千斤”,降低10-30倍推理成本,以更低资源消耗、更经济灵活的方式完成任务;但仍面临基础设施适配弱、市场认知度低和评估标准缺失等挑战。
IDC:AI公有云服务全面向生成式AI演进
IDC近日发布《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份额,2024:全面向生成式AI演进》指出,在生成式AI应用的扩展驱动下,2024年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达195.9亿元人民币,相比2023年增长55.3%。大模型、生成式AI与Agent正在改变软件与服务行业,云服务应向全面AI化的架构演进。
易观分析:“综合+垂直”智算云平台将协同发展
易观分析日前发布《2025年中国AI算力基础设施发展趋势洞察》,认为2025年中国AI智算云平台将向“双轨制”发展,即提供大模型开发全链条的一站式服务综合型平台崛起,专注于服务特定行业AI需求的垂直型平台并进,满足用户多元需求。
中国信通院魏凯等:数据贫瘠制约AI原生发展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魏凯、副总工程师孙鑫、工程师李静雯近日发表文章《AI原生,从“概念图景”到“现实生产力”》。文中指出,我国在“数据燃料”的供给上面临着严峻挑战,包括数据资产化程度低、数据孤岛带来流通壁垒、行业间的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建立等,这已成为制约AI原生产业发展的核心瓶颈。为此,应加强数据要素利用能力,推动AI原生在中国真正落地生根。
英特尔李映:云边端协同成为未来AI创新应用主流架构
8月16日,英特尔公司副总裁李映表示,未来AI创新应用正朝着五个方向加速演进,即云边端协同成为主流架构,数据安全与隐私的重要性大大提升,传统AI与大模型形成互补生态,人性化与个性化体验成核心竞争力,开发门槛持续降低、推动“全民AI创新”时代到来。